English

世纪性的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8-03-06 来源:光明日报 刘欣大 我有话说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科学技术世纪。二十世纪全球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科学技术作为变量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辐射与渗透,使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有过诸多论述,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一个最准确、最深刻的世纪性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因此,认真研究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于我们民族下个世纪的生存和振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早在1978年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在上世纪曾经论定:“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总结他一生的功绩时,曾称他为“科学巨匠”,而且认为这位科学巨匠极为重视科学的应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即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的一个确凿的历史事实。所以,马克思把科学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是一个符合历史史实和十九世纪现实的科学论断。

自近代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以加速度向前推进和发展。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影响了那个世纪的社会生产,因而马克思作出了与事实相符的结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有四大发现:1、相对论;2、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发现与量子力学;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4、分子生物学,特别是核酸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前三项伟大发现导致了原子弹、氢弹爆炸,以及微电子、激光、计算机和超导等高新技术的兴起;第四项发现的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和环保等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辐射和渗透程度愈来愈广泛和深入,这是全球范围人所共知的事实。仅仅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显然已不足以描述本世纪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事实。于是,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断之后,即1988年秋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本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准确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本世纪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力要素和结构的深度变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准确地概括和回应了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得到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于是,邓小平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共时性存在。关于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辐射和渗透,八十年代中期探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和对策时,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论述;而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早在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作了相当准确的阐释。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并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可见,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影响,作为一个理论命题,邓小平同志在七十年代末就解决了。

但是,“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关系的科学论断,如何从政策上体现,以供实践中操作?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共中央又通过《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就已出台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将出台的科技体制改革决定说:“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两个体制的改革是辩证地关联着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十年多的实践证明,两个配套的体制改革方案的协调运作,已经促成了科技工作战略重点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世纪之交直到下世纪,把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放在高科技,以带动科学技术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一个多月,即10月24日,他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就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他看到“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因而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78年,邓小平同志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十年后,即198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又以“一日千里”来形容其发展速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回顾和展望了世界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指出:“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的期望和嘱托。

本世纪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改变了全球的面貌,并将在新世纪带给人类更大的福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欣然为《世纪之交与高科技大师对话》(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书作序:“现代科学技术是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是人类力量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基础所在。与先前所有世纪不同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同物质生产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邓小平先生把科学技术称为‘第一生产力’,因此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中国。目前,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普遍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推广,以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料,人类一定会以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辐射和全面渗透,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文化景观。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二十世纪整个时代的声音,是一个世纪性的总结。

作为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世纪,将要走完它的行程。在这世纪之交展望下世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人类的实践将进一步证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现在到下世纪中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将以“一日千里”的加速度向前发展,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结构的内涵的革命,必将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国之兴衰强弱,由综合国力为其基础和后盾。“综合国力”由经济、军事、政治、科技和教育诸因素综合构成。在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科技和教育是关键因素、基础因素。当今之世,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下世纪全球竞争中不被淘汰,首要的一条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现在,按照党中央的布置,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到实处。“科教兴国”,即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显然,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